國際新聞
歐盟擬對華光伏征收重稅 涉210億歐元利空
夏天快到了,但光伏業的鐘擺依然停留在冬季!
備受國內光伏業關注的歐盟“雙反”(反傾銷、反補貼)又有最新進展中國城市低碳經濟網來自海外媒體的消息顯示,歐盟貿易委員古赫特(K arel de G ucht)將在當地時間本周三建議歐盟,對從中國進口的光伏產品征收懲罰性進口關稅,以保護歐盟的光伏業。如果這一建議獲得通過,那么6月6日前,歐盟可能會出臺臨時性措施,對從中國進口的光伏產品征收30%甚至更高的懲罰性關稅。
歐盟懲罰性關稅如箭在弦
歐盟是我國光伏產品最大的出口地,2012年占我國光伏產品出口份額的一半左右,前幾年更是高達80%。“現在出口歐盟的光伏組件產品,毛利只有6%~8%左右,如果歐盟效仿美國出臺懲罰性關稅。中國光伏產品必須大幅提價,才能確保不虧。但如果大幅提價,中國光伏產品又失去了競爭力。因此,如果歐盟征收30%的關稅,對中國光伏產業而言,無疑是一個重大利空。”晶科能源一位不愿具名的高層在接受南都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
去年9月和11月,歐盟委員會分別啟動針對從中國進口的太陽能電池板的“雙反”調查,涉及中國光伏企業對歐盟出口金額高達210億歐元(約合276億美元),是歐盟歷史上涉案金額最大的“雙反”案件。美國的“雙反”僅針對電池實施反傾銷,但歐盟的雙反調查卻包括源頭的多晶硅、硅片直至最后的光伏組件,因此,一旦歐盟認為中國光伏產品存在傾銷、補貼行為并出臺懲罰性關稅,其對中國光伏業的影響,要遠超美國“雙反”。
布魯塞爾智庫歐洲國際政治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牧山浩石指出,歐盟現在已達成共識,即光伏問題主要是由中國產能過剩所引發。有了這樣的共識,歐盟對從中國進口的中國光伏產品實施制裁幾乎已沒有懸念。
不過,由于歐盟光伏市場對中國產品依賴度較高,加上歐盟很多光伏設備和原材料生產企業從中國光伏制造業中獲利匪淺,因此,來自歐盟內部的反對意見也十分激烈。
中國光伏業積極應對
歐盟地區是中國光伏產品的主要出口市場,在四五年前,中國光伏產品出口歐盟地區的份額占據全部出口份額的95%以上。2012年,受歐盟“雙反”調查影響,中國出口歐盟市場的光伏產品規模和價格都出現了較大跌幅。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全年,我國太陽能光伏產品對歐洲出口額為111.9億美元,同比下降45.1%,但仍占我國光伏產品總出口額233億美元的近一半。
不過,對于歐盟的制裁,中國光伏界早已有預期,并從去年開始就采取措施積極應對。英利綠色能源宣傳部負責人王志新告訴南都記者,從去年開始,英利一方面與國內同行一道,積極通過法律途徑進行抗辯和開展游說工作;另一方面,則在加大對國內市場和新興市場的拓展力度,從而降低對歐洲市場的依賴度。2013年,英利預計在歐洲市場的營收,只占公司總營收的40%左右。
阿特斯公司全球高級市場總監張含冰則表示,阿特斯正準備考慮通過海外生產的方式來規避歐盟的制裁。據悉,阿特斯在加拿大有一個光伏組件工廠,產能達400兆瓦,現在這個工廠處于滿負荷生產狀態。這個工廠生產的產品出口到歐洲市場,就不需要繳納關稅。
長三角循環經濟研究院院長杜歡鄭告訴記者,中國光伏產業的發展不能全靠國際市場,現階段最主要是培育國內的市場。光伏產業,可再生能源取代煤炭、石油等化石性燃料是一個必然趨勢,但這也是一個比較長的過程,要全社會取得共識。“歐盟如果出臺制裁措施,很可能引發國內光伏產業的調整。這需要靠市場手段解決,該倒閉的倒閉,該淘汰的淘汰。因為對任何一個產業來說,如果每家企業都賺錢,這個產業肯定是不正常的。因為一個產業是有社會平均利潤的,有企業盈利,有企業虧損,這樣才能保證競爭的狀態。”